食品安全影響著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近年來重大食品安全問題不斷被爆出,食品安全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消費者在選擇食品時也抱以越來越謹慎的態度。
食品安全問題也關乎食材配送企業的命脈,一旦配送的食材出現了任何食品安全或食品質量問題,都是對企業品牌形象的重大損害,在業內難以立足。因此,食材的追溯、檢測及食品安全制度的規范及落地都非常重要。
只有真正實現食材供應鏈的可追溯性,提高食材物流(尤其是對冷鏈)的管理水平,才能確保食材的安全與質量,提高客戶滿意度,為企業建立良好的口碑。
一、食材安全規范制度
(一)食材接收規范
1、檢查食品運輸工具的衛生
2、記錄運輸工具冷庫的溫度
3、檢查供應商的訂貨單據與采購需求
4、檢查食品包裝:冷藏與冷凍食品須接收于隔熱的包裝
5、冷藏食品最高溫度為:+6度
6、冷凍食品需于溫度為:-12度
7、視覺檢查食品的品質(檢查食品有否長菌,色變,罐裝生銹,包裝腫漲或異味,摻雜外來物體)
8、確保指定魚,肉,蔬菜,奶制品與干貨的區域
9、確保所有食品附有保質期
10、確保化學物品遠離食品區域
(二)凍品存儲規范
1、確保冷庫運行正常
2、禁止地上擺放食物
3、食物儲存貼上日期標簽
4、確保先進先出
5、急凍溫度標準-18℃至-25℃
6、每天記錄溫度至少兩次急凍
7、所有容器使用后須清洗
8、急凍庫門保持關閉
9、保持庫門拉手干凈
10、保持地板,墻壁干凈
(三)干貨存儲規范
1、確保存放區域干凈明亮
2、檢查滅蟲工作
3、地板,墻壁,門和架子每天都要清潔干凈
4、在干倉內禁止重復包裝
5、所有的食品都要包好
6、地板上不許存放食品
7、化學藥品遠離食品存放區域
8、干倉溫度標準:18℃-22℃
9、新鮮水果不允許存放在干倉(請冷藏)
10、所有干貨存放時要有日期標簽
二、食材安全標準
(一)采購標準
1、應符合國家有關食品安全標準和規定的有關要求,并應進行驗收,不得采購《食品安全法》規定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
2、采購時應索取發票等購貨憑據,并做好采購記錄,便于溯源;
向食品生產單位、批發市場等批量采購食品的,還應索取有效的食品生產許可證(或食品經營許可證)、檢驗(檢疫)合格證明等。
3、入庫前應進行驗收,出入庫時應登記,作好記錄。
(二)貯存標準
1、貯存食品的場所、設備應當保持清潔,無霉斑、鼠跡、蒼蠅、蟑螂,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殺鼠劑、殺蟲劑、洗滌劑、消毒劑等)及個人生活用品。
2、食品應當分類、分架存放,距離墻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檢查,使用應遵循先進先出的原則,變質和過期食品應及時清除。
3、食品冷藏、冷凍貯藏的溫度應分別符合冷藏和冷凍的溫度范圍要求。
食品冷藏、冷凍貯藏應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嚴格分開。
冷藏、冷凍柜(庫)應有明顯區分標志;
食品在冷藏、冷凍柜(庫)內貯藏時,應做到植物性食品、動物性食品和水產品分類擺放;
食品在冷藏、冷凍柜(庫)內貯藏時,為確保食品中心溫度達到冷藏或冷凍的溫度要求,不得將食品堆積、擠壓存放;
用于貯藏食品的冷藏、冷凍柜(庫),應定期除霜、清潔和維修,確保冷藏、冷凍溫度達到要求并保持衛生。
(三)環境標準
1、生產加工經營場所內環境(包括地面、排水溝、墻壁、天花板、門窗等)應保持清潔和良好狀況。
2、餐廳內桌、椅、臺等應保持清潔。
3、廢棄物至少應每天清除1次,清除后的容器應及時清洗,必要時進行消毒。
4、廢棄物放置場所不得有不良氣味或有害(有毒)氣體溢出,應防止有害昆蟲的孳生,防止污染食品、食品接觸面、水源及地面。
5、污水和廢氣排放應符合國家環保要求和排放標準。
6、應定期進行除蟲滅害工作,防止害蟲孳生。
除蟲滅害工作不能在食品加工操作時進行,實施時對各種食品(包括原料)應有保護措施。
7、使用殺蟲劑進行除蟲滅害,應由專人按照規定的使用方法進行;
使用時不得污染食品、食品接觸面及包裝材料,使用后應將所有設備、工具及容器徹底清洗。
三、食材安全檢測
(一)食品安全現場快速檢測項目分類
1、常見食物中毒類:如農藥、鼠藥、金屬毒物、亞硝酸鹽、有毒油脂、甲醇、生豆漿、有毒豆角等的快速檢測方法。
2、非法食品添加物與劣質食品類:如摻雜造假、食品物理或化學性質的改變等。
3、食品生產、加工和儲運控制環節類:如溫度、潔凈度、消毒效果等。
4、生物性污染類:如細菌總數、大腸菌群、致病菌等。單頁單屏僅顯示一頁式并作為限量指示:如農藥等。
(二)快速檢測方法
1、試紙法
2、試管法
3、滴瓶法
4、便攜式儀器法
4. 1多參數光度儀法
4. 2 現場檢測專用儀器
5、其它一些形式的快速檢測方法:如砷斑法、砷管法、氰化物發生器法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