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加工廠中,設備清洗與消毒是保障食品安全、避免交叉污染以及確保產品質量的重要環節。
設備清洗不僅要確保徹底去除食品殘留物和微生物,還要確保設備在清洗過程中不受損壞,并保持長期有效的運行。
本章將詳細介紹常見加工設備的清洗要求、自動化與手動清洗設備的使用與維護、設備的高效清洗與消毒方法,以及清洗效果檢測與驗證。
一、常見加工設備的清洗要求
不同類型的加工設備由于其結構和工作原理的不同,清洗要求也有所差異。以下是幾種常見設備的清洗要求:
1.1 切割機
切割機是食品加工中常見的設備,用于對食品原料進行切割或分割。切割機的清洗要求如下:
食品殘留物清除:切割機的刀具、切割板和進料口等部位容易積聚食品殘渣,特別是油脂、肉類碎屑等,需要徹底清除。
消毒:切割機刀具和接觸食材的表面需進行消毒,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如喬優公司季銨鹽消毒劑進行泡沫覆蓋,確保去除微生物。
拆卸清洗:由于切割機的刀具和部件有較多的難以清潔的細小縫隙,通常需要拆卸部分部件,如刀片和底板進行單獨清洗。
防銹處理:刀具和機械部件清洗后需要進行干燥處理,避免殘留水分導致銹蝕。
1.2 攪拌機
攪拌機常用于將不同的原料混合成一個均勻的混合物,如面粉、調味料、肉餡等。攪拌機的清洗要求如下:
去除粘附物:攪拌桶和攪拌槳上可能會粘附油脂、糖漿、粉末等殘留物,需要使用溫水和適當的清潔劑清洗。
防止交叉污染:攪拌機的不同配件(如攪拌槳、混合桶等)在清洗時需要進行徹底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設備拆卸與清洗:清洗攪拌機時應拆卸攪拌器和蓋子,防止污物隱藏在難以清潔的縫隙中。
深度消毒:攪拌機與食品直接接觸的部分需要進行消毒,常使用符合標準的季銨鹽消毒液進行全面泡沫覆蓋。
1.3 灌裝機
灌裝機用于將液體或半液體食品(如飲料、醬料、湯料等)灌裝到瓶或罐中。灌裝機的清洗要求如下:
徹底清潔灌裝頭與管道:灌裝機的灌裝頭和管道部分容易積聚食品殘渣和黏性物質,因此需要使用高壓水流清洗,并確保管道內沒有殘留物。
消毒處理:灌裝機的接觸部位,如灌裝頭、瓶口接觸處等,必須進行消毒處理,避免微生物污染。
去除油脂與污垢:灌裝機的外部以及其他設備表面可能會有油脂污垢,需要進行清洗。
1.4 其他設備
此外,其他常見設備,如切片機、灌注機、殺菌鍋、包裝機等,都有各自的清洗要求。設備的接觸表面應盡量避免使用含有腐蝕性的清潔劑,通常采用中性清潔劑和無腐蝕性的消毒劑,并配合熱水進行清洗,確保達到徹底清潔和消毒的效果。
二、自動化與手動清洗設備的使用與維護
2.1 自動化清洗設備
自動化清洗設備(如自動化清洗系統、CIP系統等)廣泛應用于大型食品加工廠中,能夠有效提高清洗效率和質量。其使用與維護要求如下:
清洗系統設置:CIP系統通常設有多個清洗環節,包括熱水沖洗、清潔劑沖洗、消毒、熱水沖洗等。系統應根據設備類型和清洗需求進行合理配置,確保每個環節的清洗時間、溫度和壓力均符合標準。
定期檢測:自動化清洗設備應定期進行檢查,確保泵、管道、噴頭等部件正常運行,避免因設備故障影響清洗效果。
清洗劑管理:自動化清洗設備所使用的清潔劑需要定期檢查,避免因清潔劑濃度過低而影響清潔效果。
系統維護與清潔:定期對CIP系統的管道和閥門進行清理和消毒,防止系統內部積累污垢,影響清洗效果。
2.2 手動清洗設備
手動清洗設備通常包括COP設備、刷子、清潔布等。手動清洗設備適用于一些大型型或難以自動化清洗的設備,使用和維護要求如下:
設備檢查與清潔:手動清洗設備應定期檢查,確保水槍、噴嘴等無堵塞,刷子和布料保持清潔。
使用安全:在進行手動清洗時,應使用合適的防護裝備,如橡膠手套、護目鏡等,以避免清潔劑或高壓水流造成傷害。
及時更換損壞設備:對于長期使用后磨損的設備,如刷子等,應及時更換,確保清洗效果。
目前,泡沫清洗消毒系統(COP)是一種成熟的清潔解決方案,在一套設備上可切換高壓水、泡沫清洗劑、消毒劑三種清洗介質,配合科學的清洗消毒工藝,可有效清洗各種有機、無機污垢,廣泛應用于食品加工、屠宰、水產制品等行業。泡沫清潔效果好、清洗時間短、使用方便,可徹底解決肉類加工、水產制品等工廠的清潔衛生問題,保障最終產品的品質,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形象。
三、設備的高效清洗與消毒方法
3.1 清洗方法
熱水清洗:使用溫水或熱水(溫度一般為50℃-70℃)進行清洗,能夠有效去除油脂、糖漿等污漬。熱水清洗有助于清潔效果的提升。
高壓水沖洗:高壓水流能夠有效沖刷設備表面和管道內的污物,特別適用于粘附性強的污垢。
酶類清潔劑:對于難以去除的食品殘留物(如蛋白質、淀粉類物質),酶類清潔劑可以分解這些殘留物,達到更好的清潔效果。
酸性與堿性清潔劑:對于水垢、礦物質沉積物等,可以使用酸性清潔劑(如硫酸、硝酸)進行清洗;對于油脂污漬,可以使用堿性清潔劑。
化學消毒:化學消毒使用殺菌劑,如季銨鹽消毒劑、含氯消毒劑(次氯酸鈉)、醇類消毒劑等,能夠有效殺滅設備表面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
3.2 消毒方法
熱水消毒:高溫水流能夠殺滅設備表面的絕大多數微生物,常用于設備表面的消毒處理。
紫外線消毒:紫外線能夠有效殺滅空氣中和設備表面殘留的微生物,適用于清潔后作為補充消毒。
臭氧消毒:臭氧消毒適用于大面積的車間空氣和設備表面,能夠殺滅細菌和病毒,消毒效果強。
化學消毒劑: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消毒劑對設備進行噴灑,常用的消毒劑包括含氯消毒劑、季銨鹽等。
四、清洗效果檢測與驗證方法
確保清洗與消毒的有效性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清洗效果檢測與驗證方法包括:
4.1 可視檢查
通過目視檢查設備表面,確認是否有明顯的污漬、油漬或其他殘留物。如果可視上無明顯污染,通常說明清洗較為徹底。
4.2 ATP熒光檢測
ATP(腺苷三磷酸)熒光檢測法是一種通過測量清洗表面的ATP含量來評估清洗效果的快速方法。清洗不徹底時,表面ATP含量較高,表示殘留物和微生物較多。
4.3 微生物檢測
通過采樣對設備表面進行微生物檢測,分析表面的細菌、霉菌等微生物數量,判斷清洗與消毒的效果。
4.4 化學試劑檢測
通過使用指示劑檢測設備表面是否有清潔劑殘留,確保清洗劑的去除完全。
總結:
設備清洗與消毒工藝對于食品加工廠的食品安全至關重要。通過合理的清洗要求和有效的消毒方法,可以確保設備不會成為污染源,同時保持設備的長期運行效能。
自動化與手動清洗設備的合理使用和維護、清洗效果的驗證與檢測,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通過科學的清洗流程,能夠確保食品在加工過程中不會受到微生物或化學物質的污染,從而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消費者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