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食品質量安全需從法規完善、全鏈條監管、生產加工規范、流通環節控制及消費者教育等多維度綜合施策:
完善法規與強化監管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制定嚴格的標準和處罰條例,明確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責任和義務,提高違法成本以形成有效震懾。
強化全鏈條監管:推動從生產、加工、流通到消費各環節的動態化、立體化監管體系,利用科技手段(如AI識別、區塊鏈追溯)提升監管效能。
屬地化精準治理:通過“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機制動態調整巡查頻次,對重點區域和品種實施靶向整改與長效鞏固。
生產加工環節的規范操作
原料控制與加工標準:嚴格原料采購索證索票制度,禁止使用過期或不合格原料;加工過程需徹底煮熟煮透,避免交叉污染;冷藏食品需在規定溫度下存放并定期清理冰箱。
追溯體系建立:運用區塊鏈等技術實現食品全流程可追溯,確保問題產品可快速召回。
流通環節的風險防控
重點品種檢測:對肉類、水產品等高風險品種實施全覆蓋檢測,嚴防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
冷鏈管理:規范冷鏈運輸和貯存流程,確保食品在各環節的溫度控制符合安全標準。
通過上述措施的協同作用,可構建從源頭到終端的食品安全防護網,有效降低風險隱患。食品企業要保證食品質量與安全,需要遵循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控制要求。
具體來說,食品企業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制定并實施控制要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條,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就下列事項制定并實施控制要求,以保證所生產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1、原料采購、原料驗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這包括有效管理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等物料的采購和使用,確保物料合格。
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文件,并對物料進行驗收審核。
原材料是食品生產的基礎,其質量直接決定了產品的品質與安全。故而,在原材料篩選環節,必須慎之又慎。要精挑細選優質供應商,查看其資質是否齊全,信譽是否良好,生產環境是否達標,從源頭上降低風險。
對每一批次的原材料都要進行嚴格檢驗,除了查驗外觀、規格等基本指標外,還需運用先進的檢測設備和技術,對其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以及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有害物質進行精準檢測。
2、生產工序、設備、貯存、包裝等生產關鍵環節控制。
食品企業應對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監控,確保生產環境、設備和工藝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生產過程是食品品控的核心環節,需嚴格遵循生產標準與衛生規范。
企業應依據國家相關法規和行業標準,結合自身實際,制定詳盡且可行的生產工藝流程和操作規范,并確保每一位員工都能熟練掌握并嚴格執行。
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溫度、時間、壓力、酸堿度等工藝參數對產品質量起著關鍵作用。
3、成品檢測把關:質量達標的最后防線
成品檢測是食品品控的最后一道關鍵防線,通過科學嚴謹的檢測,能夠有效甄別產品是否符合質量標準,杜絕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
成品檢測的項目繁多,涵蓋感官指標、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以及食品添加劑、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有害物質的檢測。
感官指標檢測主要評估食品的色澤、氣味、口感、形態等是否正常,是否符合產品的特性和消費者的預期。
理化指標檢測則包括對食品的水分、灰分、蛋白質、脂肪、糖分、酸度、堿度、過氧化值、酸價等成分的分析,以確定其營養成分含量和化學性質是否達標。
微生物指標檢測重點關注食品中的菌落總數、霉菌、酵母、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的數量是否超標,這些微生物的存在可能引發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
食品添加劑檢測旨在確保添加劑的使用符合國家標準和規定,防止超量或違規使用添加劑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企業應根據產品的特點和檢測要求,合理選擇檢測方法,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為了保證檢測的有效性,還需合理確定檢測頻率。對于大規模生產的食品,可采用抽樣檢測的方式,按照一定的比例抽取樣品進行檢測。
一般來說,對于高風險食品或新產品,應增加檢測頻率;對于生產工藝穩定、質量可靠的產品,可適當降低檢測頻率。但無論如何,都要確保每一批次產品在出廠前都經過嚴格檢測。
倘若檢測過程中發現不合格產品,必須立即啟動嚴格的處理流程。將不合格產品進行隔離標識,防止其與合格產品混淆。
然后,對不合格產品進行深入分析,查明原因,可能是原材料問題、生產工藝問題、設備故障問題或者人員操作問題等。
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整改措施,如更換原材料供應商、調整生產工藝參數、維修設備或加強人員培訓等。在整改完成后,對產品進行再次檢測,直至合格后方可放行。對于無法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產品,要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如銷毀、召回等,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
4、人員與環境管理:內外兼修筑安全
人是食品生產的關鍵要素,人員的衛生狀況和操作行為直接關乎食品質量。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人員衛生培訓與健康檢查。
定期組織員工參加全面系統的衛生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食品生產衛生規范、個人衛生習慣養成以及食品污染防控等方面。
通過培訓,使員工深刻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不衛生操作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自覺遵守衛生規范,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例如,員工要勤洗手、勤洗澡、勤換洗衣物,保持身體清潔;在工作期間,不得佩戴首飾、涂指甲油、化妝等,避免異物掉入食品中;咳嗽、打噴嚏時要避開食品和生產設備,并用紙巾或肘部遮擋口鼻。
同時,建立健全員工健康檢查制度,定期組織員工進行健康體檢,重點檢查是否患有痢疾、傷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以及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等有礙食品安全的疾病。
對于新入職員工,必須在上崗前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后方可上崗。一旦發現員工患有上述疾病,要立即調離食品生產崗位,待康復后方可重新上崗。
食品生產環境的優劣也是影響食品品控的重要因素。
企業應全力打造清潔衛生、無污染的生產環境,為食品生產提供堅實保障。
生產車間要保持良好的通風換氣,及時排出車間內的異味、濕氣和有害氣體,確保空氣清新。定期對車間地面、墻壁、天花板、設備表面等進行全面清潔和消毒,可采用紫外線消毒、化學消毒劑擦拭或噴灑等方式,殺滅細菌、病毒、霉菌等微生物,減少微生物滋生的機會。
例如,每天生產結束后,對車間進行徹底清掃,先用清水沖洗地面和設備表面,然后用消毒液進行消毒,最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并晾干。
合理規劃車間布局,嚴格劃分不同功能區域,如原料區、加工區、包裝區、成品區等,并設置明顯的標識牌,防止交叉污染。
原料區要與加工區有效隔離,避免原料受到污染;加工區要根據生產工藝的不同,進一步劃分不同的操作區域,如清洗區、切割區、烹飪區等,防止不同工序之間的交叉污染。
此外,還要加強對生產環境中鼠害、蟲害等的防控。在車間周圍設置滅鼠設施,如鼠夾、鼠籠、毒餌站等,定期投放滅鼠藥;在車間入口和窗戶處安裝防蟲網,防止蚊蟲、蒼蠅等飛蟲進入車間。
同時,定期對車間進行全面檢查,及時發現和清理鼠洞、蟲巢等隱患,確保生產環境的安全衛生。
5、運輸和交付控制。
食品在運輸和交付過程中也應符合食品安全要求,防止污染和變質。
二、遵守食品安全法規
食品生產經營者必須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四條的規定,對其生產經營食品的安全負責。這包括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保證食品安全,誠信自律,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接受社會監督,并承擔社會責任。
三、取得相應資質或許可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必須取得相應的食品生產經營許可或資質。
未取得許可或資質的企業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否則將面臨嚴厲的法律處罰。
食品企業要保證食品質量與安全,需要制定并實施嚴格的控制要求,遵守食品安全法規,并取得相應的資質或許可。
這些措施共同構成了食品企業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石。
在食品行業,確保食品品質安全穩定是企業的生命線,貫穿從新品研發到工廠生產管控的全生命周期。
最后總結:
實現食品品質穩定不是單一環節的任務,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
頂層承諾: 管理層對質量的重視和資源投入。
科學方法: 在產品設計(研發)階段就考慮穩定性和可制造性(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 Stability),通過DOE等科學方法優化工藝。
無縫銜接: 研發與生產的緊密協作,特別是技術轉移環節的嚴謹性至關重要。
過程控制: 生產過程中對關鍵要素(人、機、料、法、環)的有效控制是核心。
體系保障: 健全且有效運行的質量管理體系是基礎框架。
數據驅動: 基于監控和檢測數據進行決策和持續改進。
風險思維: 識別和管理各環節的風險(HACCP是典型應用)。
持續改進: 永不滿足現狀,不斷尋求優化和提升。
只有將這些關鍵因素和措施融入到從研發到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并持之以恒地嚴格執行,食品工廠才能持續穩定地生產出安全、優質、滿足消費者期望的產品。